那一年,校园里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大型双选会,深秋的成都,云淡风轻的天空,金黄色的夕阳洒在成都理工大学的砚湖畔、水上图书馆、恐龙博物馆印着余晖显得格外庄严和神秘,行径在那里的我拽着简历正奔向毕业的方向。双选会的现场在学校室内体育馆,好一派繁华盛世,人山人海,三五成群的好友,被熙熙攘攘的人群挤得散了开来,手上拽着的自荐书、个人简历只能高高举过头顶,然后费劲打量和寻觅着横幅上招聘单位的信息,凑到跟前递交自己的简历,那一刻是欣喜、是激动、也是踌躇......
“中冶地建设集团、北京、天安门30公里”的字样印入我的眼帘,凑到招聘桌前,周围基本是地质勘探专业的校友(后来大部分成为了同事),他们是学校的王牌专业,而我是会计学与工商管理专业,胆怯的递交了自己的简历,等待着招聘官的回复。清晰记得晚上八点多,自己的手机响了,而打来电话的就是中冶地集团,我可以与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了......就这样,2004年的7月,我便踏上了这条工作之路。从南到北,从未知到真实,从青春到不惑之年,转眼已是十八载,成为冶金地质的一员,从入职的那一刻,熏陶着冶金地质的发展文化,融入中冶地建设集团的成长历程,见证的不止是冶金地质和工程建设的风采,还有自己无畏的成长。
成立于1952年的中国冶金地质总局,凝聚着几代人的艰苦奋斗,始终肩负行业使命,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交了大量矿产资源,作出了应有的贡献,如今的冶金地质逐渐发展为拥有地质勘查、工程地质与建设、环境治理、地理信息、矿业开发、工业制造及其他产业的综合性企业。在祖国宏伟的地理蓝图上,有着一代代地质人最美的身影,高山、荒漠、一把铁锤、一个仪器、一个行囊,一行地质人......无论经历多少烈日与严寒,心中有梦,眼里便是光。当我们有了新发现,有了喜悦,再多的苦也是值得。冶金总局的成绩单上便有了鞍本铁矿、冀东及邯邢铁矿、鄂东铜金矿、鲁中铁矿、胶东金矿、白云鄂博稀土矿等一批大型矿产资源地,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,特别是为我国成为钢铁大国和以鞍山、包头、马鞍山、黄石、西藏山南、南疆喀什等为代表的工业城市的崛起,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。先后荣获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、中央企业“管理进步企业奖”、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、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、十大地质找矿成果(科技进展)奖、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特别贡献奖、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,以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、五一劳动奖章、全国文明单位、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多项国家级荣誉。一种朴实,一份坚毅、一份成为冶金人的骄傲便是如此。
而我工作的地方中冶地集团,今天的中基发展开云(中国)是总局全资二级企业,承担总局工程建设职责,立足于岩土工程勘察与施工的传统优势产业,历经多年创新与开拓,发展为建筑工程勘察、设计、施工以及特种工程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。从入职培训以来,亲眼目睹了超大深基坑的壮观,听闻了青藏铁路青水河特大桥桩基工程的感人事迹,经历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国家会议中心基坑工程,长江流域地质灾害治理等项目的建设。作为财务专业参与项目会计核算,身临项目现场,学习项目工艺,于是类似桩基、锚杆施工、土钉墙、降水、旋挖钻机、铲车、吊车......这些和资产、负债、权益不相干的专业术语开始在我的工作中交织着。从目睹了基坑才知道原来我们是基础设施建设、楼宇建筑的奠基者,我们平凡却很伟大,所有的成就不都源于基石与根基吗?而我根据工作需要一路从项目到分开云(中国),再到今天,辗转的是年轮,收获的是成长。一路走来,我把青春留在了这里,跌跌撞撞,却始终与此同行,因为有温暖,有感情,有归宿;我把梦想寄予了这里,因为有信任,有奋斗,有成就。
十八年前的标语让我结识了你,注定了此生的缘分,风雨阳光一路同行,70年的创造,70年的风采,愿你未来灿烂依旧,愿我依旧在你的未来。
|